【精选】研究的睡前故事8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8篇关于研究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精选】研究的睡前故事(1):
谁来研究我
当我在县城学习的时候,我的家人准备让我去参军。我父母有了这个想法后,他们没有先告诉我,而是先向算命师请教。根据我的生日,先生,我至少要成为一名上校。这让我的父母对我充满了希望。
那时,我对成为一名上校知之甚少,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首先,我认为团长能指挥一支庞大的军队,是一位伟大的将军。这是我从电影中学到的,我没怎么看过。另外,邻居杨以前是民兵排长。他经常说“县团级”是指如果一个上校回到一个地方,他可以成为县长或党委书记。我进一步推断的结果是,我可能会被写进县志。
这怎么可能发生?因此,当我第一次到部队时,我觉得我应该少做一些不合拍的事情。如果我被记载在县志上,那岂不是一万年的坏事?如果你不得不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者如果你忍不住要做一段时间,你会用各种可能的方式掩盖它,没有人会告诉你。但后来,我两次未能参加军校入学考试,所以我不太想成为军队的首脑。我不能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我认为这足以暂时欺pian*领导人。我不能受县志的限制。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名军官,在军队里大惊小怪不成问题,所以你开始写文章。那时,我没有电脑。我在手稿上写了一个接一个。我整理了一下,甚至保留了修改过程,也就是说,手稿的初稿、第二稿、第三稿和最终稿都保留了下来。
当时有两种想法:第一,如果将来有孩子,他们将被视为革命传统和励志教育的活教材。第二,如果我成为一名作家,我可以把它作为一份文件。
离开军队时,处理这些事情真的很难。让我姐姐的房子先走。她在同一个站的另一个军队里。我告诉她等我回来安顿好后,把这些文件处理掉。但是那时谋生太难了,我忘记了。去年夏天,她带儿子去了我姐姐家。姐姐还指着写得整整齐齐的文件对我儿子说:“看看你父亲工作多努力。写这么多是没用的。”我非常尴尬。我说,算了,有垃圾卖两罐啤酒。
但是突然间,我发现我周围有朋友已经开始发表文章了。有一个人没有看到他的作品出版,结果他同时出版了六卷。虽然他没有等他的身体,但他几乎是在等他的膝盖。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另一个人更加凶猛。仅这些日记就出版了89卷,每卷都有2英寸厚。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这太低碳了。
为了不打扰研究我的人,我也努力写了很长时间的日记,就像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独白一样,但是写了几天也写不下来——因为懒惰我写不下来,但是我养成了写鲁迅日记的习惯:把日记写成一张纸。这个法案现在非常有用。现在钱和那天一样了。如果你不小心,你会发现没有那么多,你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
为了完善我们自己,我们可以用一点点恐惧来督促自己,但是继续塑造我们的金色身体真的有点可笑:随便拿一块漂亮的布缝上,最后发现我们实际上穿着拼凑的衣服。
我们都是普通人。有些人很棒。除了他们确实创造了"奇迹"之外,更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龙的头,但没有看到它的尾巴",并且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相关文件。洪堡可能说过这样一句话:作家不应该总是写那些纪实的东西。这太俏皮太刻薄了,但是相当彻底。
【精选】研究的睡前故事(2):
研究生与大专生
研究生方成和大专生安如同时被招聘进某公司做运输管理工作,因为深知这个工作的来之不易,两个人都很敬业和负责。也许,他们心里都明白:这个职位其实只需要一个人,之所以让他们俩都留下,目的是为了择优而取。不过,敬业归敬业,方成的心理压力并不大,他想自己好歹是个研究生,怎么着也比一个大专生强,就算单凭学历,自己也要比安如有优势。所以,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每天都按部就班、认认真真地完成经理交办的各项任务。他认为,只要试用期期间自己不出什么差错,就毫无疑问地能赢得这场比赛。
而安如跟方成的心思不一样,他是不但求无过,还要求有功,所以每天都会不安分地去做一些其他的工作,比如分析同一区域各大客户订货量的变化,记录运输途中的滞期现象,搜集周边城市的路况信息,甚至近期的天气预报情况等等,并把这些资料及时地送给经理参阅,以便他能更好地调配车辆。就因这些资料,经理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相当顺利。
3个月试用期过去了,满有把握的方成落选了,大专生安如却成功转正了。
大道理
手握高文凭却吃不上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因为文凭是一个人知识积累的证明,却不是他发展潜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标志。
【精选】研究的睡前故事(3):
女研究生艰辛求职路
9日,小慧放弃了建设银行的应聘,因为工作地点不在成都,而这是她选择的先决条件。她不想离在彭州工作的男朋友太远。
成都的郊县也可以接受,出了成都就不行。她和男朋友确定了就业底线。这个底线产生于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那时,她对就业形势的估计充满乐观,因为2008届毕业的师兄师姐,均找到了不错的出路,考试大。
投出40余份简历但面试机会寥寥
她是三年前从山东考入四川大学读研的。她的寝室有4个人,2个中文专业,1个电气专业,她是公共管理专业。小慧求职最积极,9月,便制作了求职简历,并在网上投出了几份,结果如泥牛入海。
国庆节以后,金融危机、金融风暴等词汇频繁见诸报端,关于就业难的各种分析性文章让她意识到,今年的形势可能有点悬。但各种专场招聘会还是纷至沓来,同样,应聘者也是人山人海。她筛选出在成都的工作岗位,投上简历。
截至12月初,小慧共投出40余份简历,但获得的面试或笔试机会寥寥可数。
据她分析,专业与岗位需求不对口是遭拒的主要原因。小慧选择的企业类管理岗位居多,而企业管理岗位优先考虑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她的本科专业是工商管理,她认为自己在山东就读的那所本科院校,没有名气。
有一次,同样是投某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班上一个学习能力并不突出的男生,却获得了面试机会,她不服气。负责招聘的主管,一分钟阐释的时间都没给她,非常委婉地说:我们倾向于招个男生。
一接到电话就以为是面试通知
寝室四个人,只有学电气专业的落实了工作,单位是她父母所在的公司,两位学中文专业的,坚信年后拥有更多的机会。
既然企业的机会少,小慧瞄上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11月22日,成都市金牛区事业单位考试,11月30日,国家公务员考试,12月6日,四川省属事业单位考试,12月7日,四川选调生考试。每考一次,就要交100元的考试费,而现实是,每次都没有进入下一轮。
考上研了,觉得毕业后薪水得三四千吧,现在形势严峻,两千也能接受。只要能有好的发展空间就行,她想尽快把这个问题落实了,免得父母担心。
这几个月的慌乱,让她变得极其敏感,一接到电话就很兴奋,以为是打来通知面试的。有次,她收到一条短信,说是回收各种报刊、书籍等废品。当时,她想到的一个情形是,自己的简历被用人单位当垃圾扔了,收废品的从简历上知道了她的号码,就发短信通知她:不要乱扔,量多的话卖给我就是了!
需要一名教练指导把握机会
如果找不到工作,创业就成了唯一出路。室友开玩笑:我去开冒菜店,你就去卖山东煎饼。有次,他们专业一个本科毕业生,到学校南门外买山东煎饼,老板问他毕业后会有多少收入,该生鼓足勇气回答月薪四千,老板只说了四个字还不如我。此事在学校论坛上广为流传。
去年,她和3个同学,出资加盟北京的一个网站,在成都建设城市分站。这次创业,曾无数次带给她梦想。但最后竟没有拉到一笔生意,还把她的几千块钱学费搭了进去。
虽然失败了,此事却成为小慧就职简历上可以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三年的学习生涯中,招聘单位所看重的实践经验,她拥有的并不多。她幸运地考取了研究生,但在求职过程中还没有碰到幸运的事情。
明年还有各种招聘会,机会不少。但小慧说自己需要一名教练,指导她把握机会,找到一份工作。
【精选】研究的睡前故事(4):
谁来研究我
我在县城上学的时候,家里准备让我去当兵,父母有了这个想法后,没有先跟我说,而是先征求算命先生的意见。先生根据我的生辰八字,算出我至少也要当个团长。这让我父母对我充满希望。
我那个时候对当团长的认识太少,因而觉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首先我认为,团长就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了,是个了不起的将军。这是我从所看不多的电影里得到的认识。再则邻居杨老爷子过去当过民兵排长。他常说“县团级县团级”就是团长如果回到地方,就可以当县长或县委书记。我进一步推断的结果是:我有可能被写进县志中。
这怎么得了。所以,刚到部队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少做一些不着调的事,万一以后被人记到县志里不就遗臭万年了吗?非得干的坏事,或者是一时忍不住干的坏事,事后都百般遮掩,任何人都不告诉。但是后来,两次参加军校招考都没有成,我就对当团长的事不那么上心了。干起不着调的事,想到的是瞒过领导一时就行了,县不县志的已经限制不到我了。
当不了军官,在部队老闹着也不是事,就开始写稿子。那时候我还没有电脑,都是在稿纸上写,写了一摞又一摞,我都整理好,连修改过程都留着,就是某个稿子的一稿、二稿、三稿以至终稿,全都留好。
当时有两个想法:一是将来有孩子了,给孩子看,算是革命传统和励志教育的活教材;二是以后我万一成了作家,可以做文献用。
离开部队的时候,那些东西处理起来实在很难,就先放我姐家,她就在同一驻地的另一个部队。我跟她说,等我回去安顿好之后,就把这些文献弄走。但是后来谋生太艰难就把这事忘了。去年夏天带着儿子去我姐家,大姐还指着那些整整齐齐的稿纸对我儿子说呢:看你爸多辛苦,写了这么多没用的。给我弄得极不好意思。我说,算了算了,有收破烂的来卖了换两罐啤酒吧。
可是突然间,我发现身边居然有朋友已经开始出文集了。有个家伙,没看见发表作品,结果一下子出了六卷,虽然没有等身,但差不多等膝了。过了不久,我又发现一个更猛的,光是日记都出版了八九卷,每卷都有两寸来厚。我的第一想法是:这太不低碳了。
为了不让研究我的人麻烦,我也曾下大力气记过日记,一度写得很长,就像小说中主人公独白那样的,但写了几天就写不下去了——因为懒散,实在坚持不下去,不过倒是养成记鲁迅式日记的习惯:把日记写成账单。这账单现在很有用处,现在钱跟日子一样,一不小心就发现没有那么多,而且都不知道是怎么没有的。
为了完美自己,我们可以有点儿惶恐心情督促自己,但不停地为自己塑金身的确有点可笑:随便抓块漂亮的布就往身上缝,最后发现自己穿的其实是百衲衣。
我们都是普通人。有些人神乎其神,除了他们确实制造了“神迹”,更多的缘由恐怕还是因为他们“神龙见首不见尾”,没有那么多相关文献留给我们。洪堡大概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作家,不应该老是去写那些文献性的东西。这话说得过分俏皮也过分刻薄,但相当透彻。
【精选】研究的睡前故事(5):
一个文科研究生的求职故事
本人是南京大学小硕,学的专业也很冷:国际关系史。
去年10月,国家某部委来学校招人,自此,我的求职序幕就拉开了。一直到今年3月初,总算是尘埃落定。
其间整整四个月。
国家某部委来得比较早,绝大多数人来不及做简历,空着手就到系里了。我则是有备而来,所以给招聘者的印象也就深刻些。后来,两个招聘的领导还专门让我去他们住的宾馆谈了一下。之后是江苏省某省属机关、南京市某市属机关来学校招聘。又陆续参加了南京的几场招聘会,作为历史系这种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其间滋味一言难尽。
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JOB网页不断有新的招聘信息。我按地址寄了几份简历,还参加了一场广州日报集团的招聘会。通过了初试,但面试没通过,我感觉虽败犹荣,能通过初试对我而言已是意外的收获。
12月14日,我去了上海这是我第一次去上海,参加上海的公务员考试,顺带参加了12月15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的一个毕业生招聘会。坐公交,乘地铁,花十块钱买了门票和招聘信息材料,进门后挤来挤去,最后只投了一份简历,惟一投出的这份简历后来也无消息。
12月16日,我参加了上海的公务员考试。上午考完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后感觉一塌糊涂,题量太大(比国家公务员考试多了30个题),心想肯定没有什么希望了,但还是坚持把下午的申论考完。申论感觉考得还可以。考完试当天就赶回了南京,心里失落得很,但还是安慰自己:权当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一次模拟考试了,12月21日还有一次机会!
接下来的一周我忙得脚打后脑勺。从上海回到学校后,星期一,我参加了南京农业大学招聘辅导员的笔试,星期四又第二次去了上海参加一个面试,当天回到南京,第二天参加南京农业大学的面试这是我参加的最正规的第一次面试,虽然前面有过几次面试,但都是简单地面对面随便聊聊。这次面试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锻炼,我自己感觉发挥得还不错。星期六,我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完也没有多少把握,但比上海考试的感觉略好一些。考完试的当晚就与班里的其他两个同学一起乘火车去北京。参加了国家某部委的笔试,13道题目任选一个,三个小时。我选的是布什主义评价,很俗的题目,写完也没太大感觉。事后才知道自己只得了一个良,这也就决定了我这次面试的失败,因为后来隔天的面试其实是在赶时间,三十几个人一上午,每人也就面试三分钟左右。北京就这么轻描淡写地把我拒绝了。
从北京回到南京后,打电话问南京农业大学,对方告知说录取名单里没有我,又打电话给其他几个前几日说等消息的单位,比如青岛海洋大学、杭州商学院等,竟连连碰壁,那几天心情简直郁闷透了。
郁闷归郁闷,工作还是要继续找的,继续和几个室友一起上网查信息各高校就业网、各省市人事人才信息网继续复印、邮寄简历。
也许是上天可怜,开学后,我的工作终于有了眉目。在跑了第四次、第五次上海之后,总算签了上海的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做学生工作。陆续也有其他消息:南京农业大学又愿意接受我;山东省一家省属单位要到学校考查我;杭州那家不接受我的单位把我推荐到同一级别的另一单位去了
我想说一下求职感悟:
第一,现在有很多人反对扩招,我想说的是,扩招也许会有很多问题,但不扩招更没有出路。其实很多人找到的工作与专业并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学生在上大学时除了学知识之外,更要重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二,求职过程中,信息是很重要的,我可以多次参加不同单位的面试,首先因为我掌握了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当然是关键,很感谢南大,不仅宿舍里可以上网,而且都是免费的,也非常感谢我的室友们,他们发现了什么好的招聘信息都主动让我分享。
【精选】研究的睡前故事(6):
研究生求职故事:我是这样叩响媒体大门的
从未料到自己的第一次求职面试居然会是一家外资媒体。2004年10月,我结束在央视的半年实习,正赶着写实习报告。求职赛季刚刚开始,无论心理还是知识,我都还没有做好什么准备。偏偏此时,新加坡的新传媒集团的HR到复旦新闻传播学院招人。
对方正在谋求进入中国媒体市场,希望先制作一些华语节目在宾馆实现落地,所以急需招收一些中国本土的电视制作人员。据介绍,复试将在新加坡进行。就冲着能有免费旅游的机会,外加专业正好对口,当时没有多想我就报名参加了。带着匆匆准备的一份简历去面试时,我这才发现班上很多同学都穿职业装上阵,女生们还都刻意化了点淡妆。我一身休闲打扮,相形见绌,本来完全放松的心情有了一点紧张。
HR非常和善。主要根据简历问了一些新闻采编的问题,她尤其关注我所做过的一些节目。然后要我说出选择他们的理由以及对工作职位的一些设想。实际上我和她的交谈还比较愉快。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后,我还对国内媒体的一些情况作了分析。对于选择他们的理由,我主要围绕性格里面喜欢变化的因素进行回答,突出了自己适合从事新闻采编的一些特点。
回想起来,第一次面试也就打60分吧。因为专业和经历的缘故,我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还不错,所以第一次面试没有出现怯场。可惜,有个硬伤英文。因为从来没有想到要到外国工作,而且很长时间也没有进行口语训练。面试时,中文夹杂英文。我那磕磕巴巴的英文估计是没通过面试的最大原因。
教训深刻,求职准备很不充分,起码少了英语准备和着装准备。
解放、文新笔试面试接踵来,选择就得取舍
像我这样打算进媒体的毕业生自然不敢错过文广、文新、解放三大集团齐聚的上海宣传系统招聘会。本以为那场招聘会只是走个形式而已,但事实表明那次招聘会还是很有用的。我投出的简历基本都收到了回音,拿到了解放日报、新闻晨报、申江服务导报、文新报业集团和上海商报的笔试机会。
《上海商报》的笔试我没有参加。而解放日报、新闻晨报、申江服务导报因为同属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笔试安排在同一时间,必须作出选择,权衡之后自己选择了解放日报。解放的笔试长达3个小时,题量很大,填空部分果然考了传说中必考的9常委,另外还有很多繁杂的经济和社会知识。而写作部分主要考察了综合分析和评论写作的能力。
考完之后感觉很差,写作部分应该还可以,评论发挥得不错,但是前面的填空和消息写作都不太理想。所以在春节过后接到面试通知还是有点惊喜。解放面试的形式很奇怪,8人一组同时进去面对8名考官,但是面试并没有小组讨论,而是每个人进行自我介绍和回答问题。由于每个人表现的机会都很有限,那个问题回答得怎么样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碰到的问题是:怎么看待当时媒体上的海啸报道?灾难报道应该注意什么?估计考官是看到我简历上有过矿难现场报道的经历才问这个问题的。可说实话当时忙着准备各种笔试面试,对于媒体上的海啸报道还真没有怎么关注过。于是只好进行一些理念和报道目的、手法上面的阐释,虽然也能自圆其说,还装得头头是道的样子,但是自己明白大势已去。
文新的笔试和南方报业集团的面试时间冲突,所以我只用了一个小时匆匆答完题目,立即赶去南方的面试。文新的题型和解放的没有太大区别。不过有一个翻译天气预报的题目还是比较烦人,很多气象用语都不知道准确的对应单词,我的翻译只能保证大致不出差错。
接到了文新的面试通知时比较犹豫,一是当时正在别的报社实习,二是感觉自己的性格和文新不是很合适,最后抱着一试的念头参加了。文新还是比较重视这次招聘的,总编辑和各个部门的高层都参加了面试。
【精选】研究的睡前故事(7):
八成研究生逃离北上广
153、129、48、6这一串数字是江苏正大天晴药业今年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的需求量。昨天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主办的2011届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1万余名研究生进场争抢7382个岗位。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企业张贴的需求表上,本专科生依然占了大头。就业形势虽回暖,企业对高人才需求增幅不太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大部分在锤炼中变得更加现实谨慎。记者现场调查了五十名研究生,其中不乏985211名校生,但在高房价、高成本压力下,八成研究生放弃去北上广。
关键词 地域
北上广高房价吓退研究生
口号:要床更要房
宁要上海一张床不要**的一套房。若干年前,大部分研究生喊着这句口号抱着雄心壮志竭尽全力挤进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记者昨日在调查中发现,曾经受热捧的北上广企业让毕业生绕道走,约80%研究生不再惦记上海的床,更想要二线城市的一套房。
在北京的买房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的王健说:不是没有考虑过北上广,但在巨大的压力前面只能选择现实。王健给记者算了笔账,在南京,起步每个月3000元到4000块应该能生活得比较宽裕了,随着薪酬逐年上涨,父母再补贴一点儿,贷款买套小房子还是可以的。如果换成上海,一个月拿五千块,刚够吃喝住行,买房更是遥遥无期。经过这番思考,王健把求职地域定在南京及省内其他地级市。南京理工大学张力(化名)不久前刚刚拒了上海一家大公司,待遇不错月薪七千,前几年在南理工非常热门。思前想后去上海生活成本太高了,吃不消。
采访中,也有研究生表示想冲一冲一线城市,前提是对方给的薪酬够高。在招商银行[13.28 -2.06%]的展台前,南大经济系的一名男生的要价吓了记者一跳,北京的话起码20万,不然不去。
专家点评:二线城市更易脱颖而出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任雷鸣:曾经北上广有着其他二线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然而高额的房价、巨大的压力使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有些喘不过气。从往年情况看,江苏学生去上海、杭州的很多,北京广州相对少。确实一线城市人才济济,想脱颖而出很难;回到二线城市,反而能在岗位独当一面。无锡、苏州、南通,甚至昆山、江阴,这些地方急需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专业的高层次人才,能给研究生提供施展的空间。
关键词 岗位
两个辅导员职位上百文科研究生抢
口号:去不了本科院校职校也行
辅导员招聘名额已满,大家看看其他岗位吧。开场不到两个小时,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就高挂免战牌。不能再收简历了,我们只要一两个辅导员,简历收了一百多份了。副院长张明燕告诉记者,我们辅导员学历起点是硕士,没想到感兴趣的学生这么多,其中多为思想政治类、教育类、英语类专业。历年的研究生招聘会上,高校通常是学生们的首选。今年职业学院的教师岗位则是招聘会中的大热门。记者在某职业技术学院招聘教师的海报上看到,要求应聘者的学历必须是过英语专业八级,985或211学校优先,而且工作地点是在连云港[6.45 0.00%]灌云。学校招聘负责人介绍,学生到了灌云之后月工资2000元左右,但学校是包吃住的。这个岗位吸引了几十名研究生,招聘老师忙到来不及面试。南师大教育学专业的小徐表示,能当上高校的老师恐怕是文科类研究生最好的出路了。
【精选】研究的睡前故事(8):
谁来研究我
我在县城上学的时候,家里准备让我去当兵,父母有了这个想法后,没有先跟我说,而是先征求算命先生的意见。先生根据我的生辰八字,算出我至少也要当个团长。这让我父母对我充满希望。
我那个时候对当团长的认识太少,因而觉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首先我认为,团长就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了,是个了不起的将军。这是我从所看不多的电影里得到的认识。再则邻居杨老爷子过去当过民兵排长。他常说“县团级县团级”就是团长如果回到地方,就可以当县长或县委书记。我进一步推断的结果是:我有可能被写进县志中。
这怎么得了。所以,刚到部队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少做一些不着调的事,万一以后被人记到县志里不就遗臭万年了吗?非得干的坏事,或者是一时忍不住干的坏事,事后都百般遮掩,任何人都不告诉。但是后来,两次参加军校招考都没有成,我就对当团长的事不那么上心了。干起不着调的事,想到的是瞒过领导一时就行了,县不县志的已经限制不到我了。
当不了军官,在部队老闹着也不是事,就开始写稿子。那时候我还没有电脑,都是在稿纸上写,写了一摞又一摞,我都整理好,连修改过程都留着,就是某个稿子的一稿、二稿、三稿以至终稿,全都留好。
当时有两个想法:一是将来有孩子了,给孩子看,算是革命传统和励志教育的活教材;二是以后我万一成了作家,可以做文献用。
离开部队的时候,那些东西处理起来实在很难,就先放我姐家,她就在同一驻地的另一个部队。我跟她说,等我回去安顿好之后,就把这些文献弄走。但是后来谋生太艰难就把这事忘了。去年夏天带着儿子去我姐家,大姐还指着那些整整齐齐的稿纸对我儿子说呢:看你爸多辛苦,写了这么多没用的。给我弄得极不好意思。我说,算了算了,有收破烂的来卖了换两罐啤酒吧。
可是突然间,我发现身边居然有朋友已经开始出文集了。有个家伙,没看见发表作品,结果一下子出了六卷,虽然没有等身,但差不多等膝了。过了不久,我又发现一个更猛的,光是日记都出版了八九卷,每卷都有两寸来厚。我的第一想法是:这太不低碳了。
为了不让研究我的人麻烦,我也曾下大力气记过日记,一度写得很长,就像小说中主人公独白那样的,但写了几天就写不下去了——因为懒散,实在坚持不下去,不过倒是养成记鲁迅式日记的习惯:把日记写成账单。这账单现在很有用处,现在钱跟日子一样,一不小心就发现没有那么多,而且都不知道是怎么没有的。
为了完美自己,我们可以有点儿惶恐心情督促自己,但不停地为自己塑金身的确有点可笑:随便抓块漂亮的布就往身上缝,最后发现自己穿的其实是百衲衣。
我们都是普通人。有些人神乎其神,除了他们确实制造了“神迹”,更多的缘由恐怕还是因为他们“神龙见首不见尾”,没有那么多相关文献留给我们。洪堡大概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作家,不应该老是去写那些文献性的东西。这话说得过分俏皮也过分刻薄,但相当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