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睡前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个性的儿童睡前故事6篇

2024-10-28 07:33:03

个性的儿童睡前故事6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篇关于个性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个性的儿童睡前故事(1):

伦敦“个性”市长

世上恐怕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人物,身上同时具备如此多的行为矛盾体:他西装革履,却手插衣袋,纽扣敞开,领带飘飘;他一头干净迷人的金发,却不梳不理,乱蓬蓬,蓄长及肩;他贵为世界最有名望大都市的市长,却如升斗小民一样,脚踏自行车上下班,路遇劫匪,英雄救美。

他自称是撒切尔夫人私有化自由经济的忠实门徒,却在保证民众体面生活的最低工资政策上高唱福利社会主义的赞歌,为增税问题与本党首相卡梅伦激烈争吵;在温莎王宫和唐宁街10号对着来访的奥巴马弹奏特殊关系乐章时,他不合时宜地当着美国贵宾的面,讨索巨债;他是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的市长,却为家人门票申购未中签而一筹莫展;他为伦敦败选2018年世界杯主办城市,而怒令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退出伦敦奥运会的预订包间

他就是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一个在英国最有个性的政治家,一个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曾令中国亿万观众难以接受的英国活宝。

我是超级市场里的一罐蜂蜜

我是超级市场里的一罐蜂蜜。约翰逊曾自嘲过自己夹杂着犹太、法国、英国、土耳其等背景的身世。

在鲍里斯身上,顺着其祖父的外祖母血缘,一直可以追溯到汉诺威英王乔治二世。在族谱学家的眼里,他与当今首相卡梅伦属表兄弟关系。在历史上,乔治二世是最后一位带兵打仗的英国国王。在2001年之前,作为一个杂志的专栏作者和编辑,他成功地让自己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2001年,30出头的他初试政坛,就轻松夺得下院议席,以在野党保守党的前座议员身份,加入到影子内阁。2008年,他挑战工党的红色的肯利文斯通老市长,以超过百万的票数当选为伦敦市长。

鲍里斯身上,还流淌着奥斯曼帝国遗民的血液。他的曾祖父是土耳其哈里发政府高官。这一纽带,接近了鲍里斯与伦敦穆斯林社区的文化距离。鲍里斯父亲前后在美国、欧洲议会、欧盟人权理事会、欧盟委员会等担任职务,生在美国的鲍里斯,也就经常随父迁居。在不断变换的生长环境中,多国的文化印记烙在他身上就不奇怪了。

这样的混杂性,或可解释其粗而不鲁,野而不蛮的性格特质。在某一项走过头时,总有一些别人所不具有的异质拯救了其缺点,放大了其优点。

鲍里斯担任市长后,在各族群和各阶层的文化与生活保障方面,做了相当的努力。现在,比较于其他城市,伦敦的生活工资是每小时8.3英镑(约12.6美元),高于美国水平。

为帮助市郊黑人社区青少年,鲍里斯出台了帮助黑人青少年计划,聘请千名导师,到社区参与助学等项目。这一工程,对2010年至2011年度伦敦青少年犯罪下降4%,应该有直接关联。

当面向奥巴马讨要拥堵费

不同的产生方式,注定了两个政府中的政治人物性格。靠选党不选人机制上台的阁员,包括首相都严守所在党的纪律和方针,而靠直选 机制上台的伦敦市长则少了这样一份约束,更容易接受和造就个性化的政客。在保守、僵化、缺乏激情的英国传统文化中,他们注定成为一部分人超爱、另一部分超恨的人物。

这儿不是伦敦,我们不想要另一个鲍里斯约翰逊。

5月30日的《考文垂电讯晚报》刊登了一则这样的读者来信,为这座位于英格兰中部的纺织工业重镇的政改要不要进行添上了些阴影。人们对如伦敦一样直选市长,然后给市长赋于过多财权及其他权力的改革,至少抱着怀疑态度。这些质疑显然与现任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的所作所为有关。这位考文垂的读者声称,一旦选错人,他就会毁掉这座城市。

这凸显了保守的英国人另一种心理阻力。

自1215年设立市长一职以来,伦敦市民就一直为摆脱上级委任制的市长而奋斗。1443年,一个杂货店主喊出了当选的市长不是我们选出来的,我们有权不服从他的命令的口号,加速了伦敦步入民选市长的直选之路。伦敦的直选,极大地削弱了王室与英国政府对伦敦事务的影响力。

但伦敦也沦为中央政令进不去的一个独立王国。伦敦市人口众多,市长一人掌管百亿英镑以上的财政预算,权倾一方。伦敦率先在全国乃至全球推行拥堵费制度,与其独特政治架构有关。

早在奥巴马来访之前,约翰逊就透过5月20日的bbc节目,透露了他要当面讨要美国使馆几年来欠下的五百多万英镑拥堵费。他果然在温莎王宫为奥巴马举行宴会时找准了机会,对着笑容可掬的奥巴马总统进行了突袭。

使命已经完成。退席出来的约翰逊对记者说道。美国等几个少数国家,一直以来以拥堵费属直接税,不在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上为由,拒不付账。伦敦交通局的数字监控系统则已经在几年里记录下了美国使馆汽车进入收费区域的次数和累计起来的总的费用。

鲍里斯5月27日说,包括奥巴马的陆军一号总统专车凯迪拉克野兽,以及总统车队,也要缴纳每车每次10英镑的拥堵费。账单会很快寄到美国使馆。没有外交权的鲍里斯市长显然知道,除非到国际法院打一场遥遥无期的官司,否则只能借用这样的敏感机会催促美国老赖交钱,对这样的分内事,英国政府是不会帮上忙的。

家人门票申购未中签的奥运市长

象征伦敦形象的双层大巴,被鲍里斯视为先必须改革的东西。

一是最少的排放,二是要百分之百的英国造,谁说这个文化熔炉的奥运市长,没有一丁点经济民族主义情绪?

2011年5月30日,伦敦举行了首台城市交通新双层大巴投放运行仪式。这一台新车,完全符合鲍里斯的要求。

伦敦的奥运举办资格是前任市长利文斯通争下来的,鲍里斯则想办一场与众不同的奥运来证明自己。这还不够,他申请了2018年世界杯主办城市,但竞选失败。作为竞选策略之一,他原先大方地答应了布拉特等足联大员观礼2012年奥运大赛酒店入住名额,后被他收回。

凭扎实的基础设施,伦敦事实上今年就已经做好了举办奥运的基础设施准备,现在马上要提前举办,也完全可以。

给街道披红挂绿的城市装点工程出台了,约翰逊只拿出了很少一笔款,分摊到33个行政区,只有区区50000英镑。鲍里斯说,这笔巨资用来挂彩球、挂横幅、装灯饰,已经绰绰有余了。

所有门票一律网上申购,先在账户里打入一笔钱,然后抽签分配门票。4月27日报名时间截止之后,到6月初完成了第一轮抽签,结果市长本人及他为家人申购的门票,均未中签。

还有机会,看7月份第二轮抽签吧。市长说道。共有180万名观众争夺660万张不同场次的门票,结果一些运动员的家属也没有购到票。

组委会是故意不让我这个市长中签,以取悦别人的吧?约翰逊幽默道。

只有看到自己的立体形象,你才意识到自己有多肥胖。鲍里斯约翰逊曾对着自己的蜡像,冲口而出:这是令人惊叹的、怪诞的、可怕的我。

两年前的6月5日,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为鲍里斯约翰逊蜡像揭幕之时,就已经明确释放了这样的信息:这位比肩于奥巴马、克林顿、布莱尔等世界著名政治人物蜡像的人物,虽仅为一市之长,却获得了世界级的名人待遇。

而在他最值得喜形于色的时刻,却看到了自己瘦身的残缺。这是标准的英国绅士的含蓄,在高潮的欢呼时,总会让自己轻轻落于低处,而在人们认为政客难免华而不实的窠臼之时,又巧妙地谱写出惊世骇俗的行为乐章,而乐章中的音符就是率真、诚实和亲民。

个性的儿童睡前故事(2):

个性,一个人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个性是一个人不同于别人特有的东西,是一个人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网上有一则故事说:一位天才的书法家,9岁时参加日*-本青少年书法展,四幅作品,全部被私人收藏,总价值1400万日元。当时,日*-本最著名的书法家小田村夫曾这么预言,在日*-本未来的书坛上,必将会升起一颗璀璨的新星。二十年过去了,一些寂寂无名的人脱颖而出,而他却销声匿迹了。原来这位小神童临摹王羲之的书帖成瘾,把自己的书法个性磨得一无所有,虽可以假乱真,但在鉴赏家眼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艺术,而是令人厌恶的仿制品。一个天才因模仿另一个天才而成了庸才,这不是书法世界里独有的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活各个领域。
  
  其实,很多时候,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想保持保留自己的个性,不想因为外在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但由于竞争的激烈,生存的需要,有时会让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比如由童稚变得世故,比如由真实变得虚伪等等,我们学会了在人前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方显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如果可以,我想没有人愿意搞一个虚假的面具带着,毕竟太疲惫太不自在,而我们心底最原始的个性,也总在不情愿的改变中无声的抗拒着。如果环境真的要我们改变自己,那也只是善意的伪装自己,而不是真的去改变自己。
  
  失去个性,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因为失去个性,意味着失去自我,而失去自我的日子,还能有多少真正的快乐可言呢?
  
  个性是一种气质。它或高贵、或朴素、或端庄、或优雅、或绅士、或淑女,在经历了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洗礼之后,才成为我们所拥有的独特气质。个性是一种品位。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人生目标,形成了一个人生活品位高下。一个真正有个性的人,一定也在追求着充满智慧的高品位的生活。个性也是一种修养。真实地了解自己,勇敢地解剖自己,积极地完善自己,才能修养成健全的人格;在公众场所中文明礼貌,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在团队合作中乐于助人,才是个性的良好体现。人除了一副互相区别的面具,还应该有自己的个性,那么这世界一定更精彩,而你也会因此而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和青睐,为自己的人生画出五彩斑斓的符号。
  
  千万不要丢失自己的个性,那是一个人惟一真正有价值的地方。综观古今,凡是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坚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敢于从流俗和惯例中出列的人。

个性的儿童睡前故事(3):

个性王濛

如果把冬季的短道速滑和夏季的田径相比,短道速滑女子500米的竞争激烈程度一点不亚于田径里的百米飞人大战。但该项比赛的世界纪录却一再被中国选手王刷新。2008年11月29日,王在短道速滑世界杯中国站女子500米的比赛中,两次刷新世界纪录,最终以42秒609的绝对优势夺冠。自信,直率,个性张扬,这是王一贯的风格。

少年心事

王濛,一个来自黑龙江的80后女孩,从小就不爱洋娃娃,只喜欢耍刀弄棒。五六岁时,由于看了电影《少林寺》,她对练武着迷了,天天琢磨着练。父亲王春江看王对武术这么着迷,就萌生了送她到少林寺学功夫的想法。可打电话咨询,学功夫每月要交3700元的学费,并不富裕的王春江只好打了退堂鼓。

王从上小学起,在课堂上就坐不住,前20分钟还能老实听讲,之后就在座位上自己玩自己的了,但她的成绩依然很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是王春江夫妇对女儿最大的期望。所以,当马庆忠找上门来要带王进行短道速滑训练时,王春江几乎不用考虑就拒绝了。

1993年3月,23岁的马庆忠退役回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体育局任业余体校短道速滑专业教练。马庆忠说:我们对学校选出的8岁至1l岁学生进行速度、柔韧性方面的测试,选择其中的佼佼者。我在矿务局第一学校发现了王,她当时读二年级,在那些孩子里非常突出。反应机敏,跑得快,爆发力和柔韧性都很好。

王瞒着家里跟着马庆忠走训了一个月,被留在了短训班。面对女儿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的选择,王春江和妻子最初并不同意,滑冰能滑出个什么名堂?还是多学点文化知识。 为了说服王春江,马庆忠曾三次登门拜访。马庆忠说,王就是为滑冰而生的!王刚来时是夏季,还在做陆地技术模仿训练,到了11月中下旬开始上冰,一穿上冰刀,她就表现出了极好的冰感。对于自己第一次上冰,王还记得清清楚楚:我最开始滑冰的时候,我们教练说我真有天赋,别人第一次站冰上都站不起来,我穿上冰刀就能站起来。

回忆起当年的训练条件:每个月伙食费130元钱,住的是矿务局老体育局的房子,地下采空后房子都变形了,墙皮透风。十多个人睡在一张床上。直到现在,七台河也没有室内冰场,我们整出一块60米30米的地。培一圈土,然后往里浇水,第二天全冻上了,再拿冰耙子浇一遍,让冰面更整洁。冬天的七台河室外温度零下二十七八摄氏度,运动员的训练服是薄薄的连身服,最多里面穿条线裤,在室外冷风一吹,跟没穿一样。怎么办呢?马庆忠说,训练实行短间歇,队员们先在旁边的房间里跑热了,马上上冰,滑完10分钟或者20分钟的训练内容赶紧下冰,再活动,再上。

对滑冰的浓厚兴趣和男孩的性格,使王似乎感觉不到训练的艰苦。她非常有天分,不单具备竞技体育所需的速度、柔韧、协调、爆发力、灵敏,还具备对事物的快速理解能力。假如说做一件事有四个环节,那么你讲了第一个环节,她马上能意识到其他三个环节该怎么做。同时在心理上,意志品质顽强,敢打、敢拼,如果选择乒乓球,她就是国手;如果去踢足球,她就是马晓旭。

王还非常豪爽,是队员里的老大。马庆忠说,我们训练队条件艰苦,每个月收的130元伙食费根本不够孩子吃的。每到月末,米、面、粮全空了,靠借钱维持。做饭要烧煤,那时,王春江是矿务局供电站的,他供应了我们这个队伍伙食中的全部用煤。每周来看王,都要带很多水果,分送给其他的小队员。

1995年7月,因为优异的表现,王被孟庆余教练从基础业余训练班选拔到重点班。之后从1998年进入黑龙江省体校,再到2000年进入省队,她一直都是同龄选手中的佼佼者。2001年全国九运会上,16岁的王参加了短道速滑1500米决赛,当时和她同组比赛的有杨扬、杨阳以及三个当时国内水平较高的小选手。赛前教练和队友们都认为她被分在了一个死亡小组里,结果很可能是鸡蛋碰石头。但没有想到,王竟轻松地从死亡小组冲sha出来,最终夺得了一枚铜牌。

从刺儿头到队长

2001年王濛进入国家队。在当时国家队主教练辛庆山看来,王濛滑冰动作不规范,一滑起来就摇头摆尾的,但王濛有个性,冰上的感觉极好,极有天赋,学什么都有模有样。

由于国家队忙着备战2002年冬奥会,教练们都顾不上王这些小队员。王回忆道:教练们每天训练沉默、表情凝重,那时候都不敢跟他们说话,感觉他们很难让人接近。年仅16岁的王并不知道,这种沉默源于短道速滑队几代人曾无限接近却又最终失之交臂的夺金梦想。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后,除了杨扬,老队员纷纷退役,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刚上去时成绩一点都不好,第二年我稍微好一点,拿了一点成绩,那时候大家感觉又看到希望了。但是我感觉还是很一般,国际比赛我还是进不去决赛。但是辛庆山对这个倔犟、不服输的假小子充满了信心。别看她大大咧咧,实际在训练、生活中特别细心,挺有思想的。有一次,我的助理教练过来跟我说,王平时跟小队员聊天,会跟她们讲冰刀该怎么弄,怎么滑,讲出了好些道理。2002年,王夺得世青赛全能亚军和2003~2004赛季加拿大站500米冠军,被作为重点队员培养。

个性的儿童睡前故事(4):

必须有个性

 我在北美一家物流储运公司做技术支持,对几百台电脑和网络进行故障维修和检测,天天要和各色人种打交道,当然出过不少不太愉快的事情。
  有一天,一个白人直接打电话找到我,说他电脑数据找不到了,让我去看看,由于他话语恳切,甚至带着哭腔,我觉得面子过不去,就去了他的写字间,我在他电脑旁刚刚坐稳,才敲了几个命令,他突然大喊大叫起来:哎呀,你怎么删除我的东西?你到底做了什么?这时我突然意识到,他这会不会是自己搞出乱子,要找替罪羊啊?不管怎样,如果他闹到我顶头上司那里,老板一旦发现我没有单,违反工作流程,我的日子就难过了。我一看旁边没有其他人,就站起身对他说:等我几分钟,我马上回来。然后赶紧离开,溜之大吉。后来他又打电话过来,我就开始打官腔了,直到他把单开了,我确信无误了,才继续开始,这次我就谨慎小心了,任何操作,我都多留个心眼,尽可能留下证据,以免将来他又赖到我身上。

  从此事我得出结论:有些洋人做事是没有良心和面子可讲的,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不管做了多坏的事,到时一祈祷,就全搞定了,所以对他们,一定要公事公办,决不能心慈手软。

  有一天早晨,一个叫泰瑞的女人给我打电话,说她开了申请单,她们部门需要在服务器上设置网络设备。我就去见她,是一个50开外的白人老婆子,她看见我后,眼神变得轻蔑,举止言语极为傲慢。当时我也没太在意,就开始工作,没想到她站在我身边,竟然阴阳怪气地说:这个东西不好干,你懂吗?有经验吗?我就跟她说:不要担心。我是专业人员。但她听了以后,把嘴一撇,轻蔑地一笑,继续一个劲地张牙舞爪,指挥我应该这样干,不应该那样干,其实都是胡说八道。看她那趾高气扬充满了优越感的样子,我真想给她两下子。但公司有政策,不能和顾客发生争吵,所以我还是忍住了,对她说:我会按照正确程序做的。她根本不理会。我被影响得已经无法也无心干下去了。我对她说要拿个东西,然后走掉了。

  一连几天,都没再答理这个单。终于有一天,他们部门经理打电话找我,很婉转地希望能尽快解决这个技术问题。我找到部门经理,正和他说话的时候,泰瑞怒气冲冲地走了过来,质问我:为什么不来解决问题?我一下怒从心头起,心想:得给这个老婆娘厉害尝尝,否则她就没完没了。

  我当时转过脸去,用蔑视的眼光狠狠瞪了她一眼,什么话也没说,然后慢慢转过头,继续和经理交谈,就像她是真空一样,泰瑞显然措手不及,尴尬地站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办好。经理毕竟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看出了名堂,对泰瑞说:你先回去,我一会儿找你。泰瑞这时的态度由刚才的高傲一下子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悻悻地走了。经理问我:你需要我们帮你什么吗?我说:没有,谢谢。但我希望在我工作的时候不要有人打搅我,我才是计算机专家。经理说:OK。

  过了一会儿,泰瑞打电话来主动向我道歉,尽管能听出有些勉强。从此后,她每次见了我,都非常客气,再也不敢小看我了。

  时间久了,我体会到,尊严是一个很个性化的东西,当有人用种族歧视来对你的时候,你要用个性化的方式给他一个教训,如果这样有个性的人越来越多,种族也就获得了尊严。

个性的儿童睡前故事(5):

有个的辫子

清社为屋,换了天地,男人对自己头上的辫子,大起恐慌。一般来说,真正恐慌的往往是平头百姓,一些不乐意剪辫子的农民。任凭革命党下乡怎样宣传,都无法让他们相信应该剪去脑后的辫子。因为回到家里,媳妇都看着不顺眼,激烈的还要跳河。他们如果丢了辫子,百分之百都是被革命党强逼着给咔嚓的。城里住的人,相对要开通些,不管是自愿,还是半强迫,反正陆续没辫子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人,如果头上还有辫子,出门都感到丢人。人家都有的,你没有,不好意思,人家都没有的,你有,也不好意思。死活不肯剪辫子的,多半是老人,尤其是那些居住在偏远地方的老人。直到1949年之后,在穷乡僻壤,还能依稀看到这样的古董。当然,在大都市居住,也留辫子的人,也是有的,这些人多半是眷恋前朝的遗老。

在诸遗老中,王国维在前清其实没有什么官职,不过一介诸生(秀才),也就是说,前朝皇帝基本上没有什么深恩厚泽被及到他的头上,但是,偏他对清朝的感情最深,真挚得可怕。对头上的辫子,也最为留恋。在上海居住的时候,平时最担心的事,就是出门不留神碰上革命党,把他的辫子给剪了,来一场羞辱,所以轻易不出门。其实,鼎革之后,革命党疯狂剪辫子的时候,王国维和罗振玉正在日*-本,等他们回国,革命党人早就没了当年的精气神,上海滩虽然洋气,但怎样拖辫子,都不会有人多看一眼了,遑论去剪?但他就是怕,怕,意味着他在乎这个劳什子。

其实,王国维当时在海内外,是以学问著称的,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不问政治的。所以,好些慕名而来问学的外国人,都很奇怪他为何要拖一根辫子。一个日*-本的文学博士,就直截了当地问他,为何不把这碍事的障碍物弄掉?问得王国维好生不高兴,在给别人的信里直发牢骚。到后来,连王国维的家人,她的夫人和女儿,都觉得老先生的辫子有点别扭了。每日给他梳理,也嫌麻烦,劝他剪,就是不剪。再问为何要留?答日,留就是留了,没有道理。

跟王国维同样顽固的学者,是辜鸿铭。此老在北大任教,天天拖着一根又黄又小的辫子,别的不说,单论辫子的质量,的确比不上王国维。因为此老的辫子,是后留的,在清朝的时候,他倒不在乎辫子,已经把辫子剪了,送给一个单相思的外国女人做了假发。然而到了民国,却偏要留起来。辜鸿铭不是个多头发的汉子,剪了再留,也留不长。没办法,只好雇一个留辫子的黄包车车夫,人家是原生态的辫子,又粗又长又黑。堤内损失,堤外补。车夫拉起他来,后面一根小黄辫子在摆,前面一根黑粗辫子也在摆动。

其实,就算他们都是遗老,但清朝逊位的皇帝溥仪,早已把辫子剪了,这是受他的英国师傅庄士敦的影响。溥仪他亲爹做过摄政王的载沣,剪辫子剪得更早。主子都不要辫子了,为何做遗臣的人,还非要死巴巴在乎那根辫子呢?胡适说,辜鸿铭是个喜欢立异的人,处处反潮流,潮流往东,他非往西不可,你们说西化好,我偏说东方好,你们说纳妾是陋习,我偏纳给你们看看。你们都剪辫子,我就是要留。王国维没这么大精神头较劲,但头上的辫子,也是他表达个的一种方式。在他生活中的最后几年,入宫给溥仪做过南书房行走。他不是不知道这个没了江山的万岁爷已经没了辫子,而且也根本就没有对此表示过异议,但他就是要留住自己的这根辫子。

王国维很少明确表达过自己的政治性的意见,但他并不是没有这样的意见。他赞成复辟,但却不肯参与,或者参与复辟的诸公,也不想让他参与。他外语不错,对西方文化也有相当的了解,但对于西方的政治制度,却一直不感兴趣。不感兴趣的原因,倒不是他对这些制度有多了解,而是因为这些制度是党人弄进来的。终其一生,王国维对党人都深恶痛绝。不仅对发动辛亥革命的党人,没有好印象,对后来发动国民革命的党人更是又恨又怕。觉得他们不是在革命,而是在扫荡传统,扫荡文化,如洪水猛兽一般。他的自沉昆明湖,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被党人发动的大革命吓的。有资料证明,湖南劣绅叶德辉被农民协会处死,给了王国维很大的刺激,毕竟,叶德辉不管有多劣,还是一个著名的读书种子。

辫子无言,却能表达出意思来,在某些人身上,表达的是个性,也是立场。

个性的儿童睡前故事(6):

个性,一个人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个性是一个人不同于别人特有的东西,是一个人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网上有一则故事说:一位天才的书法家,9岁时参加日*-本青少年书法展,四幅作品,全部被私人收藏,总价值1400万日元。当时,日*-本最著名的书法家小田村夫曾这么预言,在日*-本未来的书坛上,必将会升起一颗璀璨的新星。二十年过去了,一些寂寂无名的人脱颖而出,而他却销声匿迹了。原来这位小神童临摹王羲之的书帖成瘾,把自己的书法个性磨得一无所有,虽可以假乱真,但在鉴赏家眼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艺术,而是令人厌恶的仿制品。一个天才因模仿另一个天才而成了庸才,这不是书法世界里独有的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活各个领域。
  
  其实,很多时候,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想保持保留自己的个性,不想因为外在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但由于竞争的激烈,生存的需要,有时会让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比如由童稚变得世故,比如由真实变得虚伪等等,我们学会了在人前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方显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如果可以,我想没有人愿意搞一个虚假的面具带着,毕竟太疲惫太不自在,而我们心底最原始的个性,也总在不情愿的改变中无声的抗拒着。如果环境真的要我们改变自己,那也只是善意的伪装自己,而不是真的去改变自己。
  
  失去个性,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因为失去个性,意味着失去自我,而失去自我的日子,还能有多少真正的快乐可言呢?
  
  个性是一种气质。它或高贵、或朴素、或端庄、或优雅、或绅士、或淑女,在经历了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洗礼之后,才成为我们所拥有的独特气质。个性是一种品位。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人生目标,形成了一个人生活品位高下。一个真正有个性的人,一定也在追求着充满智慧的高品位的生活。个性也是一种修养。真实地了解自己,勇敢地解剖自己,积极地完善自己,才能修养成健全的人格;在公众场所中文明礼貌,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在团队合作中乐于助人,才是个性的良好体现。人除了一副互相区别的面具,还应该有自己的个性,那么这世界一定更精彩,而你也会因此而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和青睐,为自己的人生画出五彩斑斓的符号。
  
  千万不要丢失自己的个性,那是一个人惟一真正有价值的地方。综观古今,凡是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坚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敢于从流俗和惯例中出列的人。


上一篇:丢了的故事大全6个
下一篇:中国梦的睡前故事4篇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