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诲的宝宝睡前故事4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4条关于教诲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精选】教诲的宝宝睡前故事(1):
弗雷德先生的教诲
学校自办报纸《校园新闻》刚一成立,14岁的沃尔特便自告奋勇地报名当了小记者,因为他从小就对新闻非常感兴趣,做记者更是他的梦想。为了表示对这份报纸的重视,学校从休斯顿市的某日报社请来一位名叫弗雷德伯尼的新闻编辑做兼职教师。弗雷德先生很敬业,他每周都会准时到沃尔特所在的学校讲授一节新闻课程,并指导《校园新闻》报的编辑工作。
有一次,弗雷德先生指定由沃尔特负责采写一篇关于学校田径教练卡普哈丁的文章,沃尔特很高兴地答应了。但由于当天有一个同学聚会,他最后敷衍了事,随便写篇稿子交了上去。
第二天,弗雷德先生把小沃尔特单独叫进了办公室,指着那篇文章 说道:孩子,这篇文章很糟糕,你根本没有问他你应该问的问题,也没有对他做全面的报道,你甚至连他是干什么的都没有搞清楚。
顿时,小沃尔特面红耳赤,尴尬万分。
这时,弗雷德又说了一句令他终生难忘的话:你应该记住一点:如果你认为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好。
这件事算不得什么大事,所以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弗雷德先生说的那句话却足足影响了沃尔特的一生。在此后70多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中,他始终牢记弗雷德先生当年的教诲,对新闻事业忠贞不渝。正因为这种负责态度,他最后成了美国著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
大道理
如果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你一定得把它做好。如果连值得做的事情都做不好,你还能做成什么事呢?又有谁肯给你做事的机会呢?
【精选】教诲的宝宝睡前故事(2):
继母的教诲
在某期《读者》上,曾经读过一个关于继母教育儿子的故事,至今想来仍令人感动。
男孩的亲生母亲在他7岁那年便去世了,11岁时,父亲给他找了继母。和绝大部分再婚家庭一样,这个男孩对继母很排斥,有两年都没叫过她一声妈。为此,父亲还曾打过他。可由于叛逆心理作祟,男孩的抵触情绪更强了。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第一次叫继母妈,居然是在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挨继母打的那天。 那是一个秋日的中午,小男孩禁不住馋虫的诱惑,偷摘了邻居院子里的葡萄,结果被主人一个外号叫王胡子的中年男人逮住了。因为平时他就特别畏惧这个王胡子,所以他一下子被吓坏了,浑身都哆嗦着,连气都喘不过来了。王胡子凶巴巴地喊道:今天我不打你也不骂你,只要你跪在这里,直到你的父母来领人为止。听说要跪下,小男孩很不情愿,可是为了避免挨打,他想想只好照办了。 谁知这一幕刚好被从邻居门前经过的继母撞见了。只见她一个箭步冲上前,一把就把儿子拎了起来,然后对着王胡子破口大骂道:你简直就是个王八蛋!这一句骂立刻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她平时是个没有多少言语、性格非常内向的人,谁都想不到她居然还会有另外一面。 把儿子拖回家后,继母拿起一把尺子,打起他的屁股来,一边打一边流泪:你偷葡萄我不打你,小孩子哪有不淘气的!可是我要为你那一跪打你!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别人让你跪,你怎么就跪呢!你这么没有志气,将来怎么成人,怎么成事啊? 听到继母泣不成声地说这些话,小男孩突然搂住继母的臂膀哭道:妈,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 的确,男孩后来一直十分重视自己的尊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自爱渐渐成了他生命的主题。 多年后,已经成为北京某名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的他,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还念念不忘这件小事,他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因为继母那句话 大道理 尊严,是人最不可忽略和抛弃的东西。一个人,只有时时刻刻都捍卫住自己的尊严,他的信念才不会缺失,人生的阵地才不会陷落。【精选】教诲的宝宝睡前故事(3):
主人教诲小黄狗
只小黄狗听到猪的叫声,就对主人讥笑道:听那笨猪哟,叫得多难听。你听我叫的,汪汪汪,多清脆呀。主人说:猪叫得虽然不如你叫得好听,但他肉长得特别快,八个月就长三百斤,这是你远远比不上的。
小黄狗看见鸭子走路,就又对主人笑话起来:你瞧鸭子那走路的丑样子,摆摆的,不光难看,还走得那么慢。我不费力就会超过他。说完,三步两脚赶到了鸭子前头。主人说:鸭子走路又丑又慢,可他是游泳健将,而且能下蛋,这可是你所做不到的。
小黄狗看见老牛,又对主人说:老牛不会看家,那天夜里来了小偷,他也不去追。幸亏我发现及时,才把小偷赶跑。主人说:老牛虽不会捉贼,可他能拉车拉犁,这你能做到吗?小黄狗无言可答。
主人又教训小黄狗说:今后不要光拿自己的长处去比人家的短处。人家有人家的长处,你有你的短处。应当正确看待自己,同时正确看待别人。
小黄狗听了点点头。
【精选】教诲的宝宝睡前故事(4):
达仰的教诲
1920年冬天,在法国留学期间的一次茶会上,徐悲鸿有幸结识了法国当时最为著名的大画家达仰。此时,徐悲鸿只是一个初到法国学习美术不足一年的留学生,而达仰却是法国画坛的泰半。初见大师,自然激动不已。作为初出茅庐的晚辈,他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并迫不及待地向大师提出了拜师学艺的请求。
面对这个态度诚恳情真意切地东方才俊,喜欢提携后人的达仰,爽快应承下来。那次他们交谈甚欢,达仰还不忘告诫他:学美术是很苦的事,不要趋慕浮夸,不要甘于微小的成就。临走时,达仰将自己的家庭地址留下来,并极为真诚地对徐悲鸿说,你每个星期天可以来我的画室学习作画。此后,只要徐悲鸿身在巴黎,每个星期天的早晨,他都会带上自己的作品到希基路65号老师的画室,向老师请教。达仰亦师亦友,倾尽全力地对他进行学业上的指导。留学期间的求学生涯是极其艰苦和枯燥的。为了节约开支,徐悲鸿甚至连续几周只是以面包和冷水充饥,学业上尽量不画耗材费用很高的油画,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费用偏低的素描上。请不起模特他就画妻子蒋碧薇,有时还对着镜子画自己。有一次,去参观法国全国美国展览,沉迷于艺术之中的他在展览馆里留恋忘返,一天都没有进食,黄昏的时候,走出展厅,天降大雪,可他只穿了一件单薄衣服,冻得瑟瑟发抖。又冷又饿的他跑回家中,赶快冲了一个热水澡以此驱走身上的寒气,没曾想,从此落下了终身不愈的肠痉挛病。他常强迫自己忍痛作画,现存的一幅素描上就写着这样一句话: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每至痛不支也。到了1921年,因为国内时局动荡,北洋政府中断了留学生的生活费,徐悲鸿夫妇只好被迫来到消费较低的德国柏林继续求学。这期间,因为喜爱伦勃朗的画,他便去博物馆临摹,每天都持续画10小时,其间连一口水也不喝。特别在临摹伦勃朗第二夫人像时,他下了很大的工夫,觉得略有收获,但仍不能用在自己的作品上,于是更加努力。1923年的春天,一度中断了助学金又开始发放,徐悲鸿才从柏林回到巴黎。苦难困顿的生活和艺术技艺的徘徊不前,让他难以忍受,在看望老师达仰的时候,他道出了心中的苦闷。达仰看着他困惑的表情,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极为平静地给他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他说:在法国19世纪有个名画家叫穆落脱,可以说是个天才,凭着他的才华,本应能成为最出色的艺术大师,但是,他最终没能达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这些一流艺术大师的高度。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他在艺术道路上没有经历过苦难。伟大的艺术家都有着坚韧的毅力和为全人类倾诉的愿望,而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往往就会缺乏这种远大的抱负。达仰洞若观火无比深邃的思想,仿佛是黑暗中亮起的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了徐悲鸿内心灰暗的世界,使他在迷惘的人生十字路口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听完老师充满着人生智慧的教诲,徐悲鸿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觉醒,重新激发了他在困境之中奋起前行的热情。后来,徐悲鸿把苦难作为知己,以苦难为精神养料,终于成长为蜚声海内外的大师级的画家。在导师达仰身上,他不仅学到了成为艺术大师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还学到了极为珍贵的人格修养。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徐悲鸿仍念念不忘恩师的教诲。想起恩师,他总也忘不了当年分别的情景。面对即将天各一方的老师,他不胜感激,极为真诚地说:今生除了父亲之外,教诲我最多的就是达仰先生了。